Monthly Archives:
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畢業典禮演講, 2012年5月24日 (中譯) 公共衞生的理念 陳樂宗 [簡体版本] 畢業是一個成年禮,新畢業生從此躋身有識之列。誠蒙你們邀請出席,我自當提供片言睿語,冀能為今天的冠禮增輝。我身為本校的校友,畢業後又曾涉獵不同範疇,我想你們定期待我能援引各方人生經驗,為你們提綱挈領。我想我會圍繞三大主題——理念(idea)、公共 (public)、健康 (health)——陳述我的想法,同時也「一語雙關」以之湊成我今天的講題。 首先,讓我談談理念 (idea)。昔日由於新知識的發現極其緩慢,而傳遞知識的渠道又非常有限,因此那些學懂並擁有知識的人,便是有識之士。一位中國士紳曾帶我參觀他先父的藏書閣,其父在二十世紀上旬在華任職大學教授。我瀏覽那些藏書時不禁留意到,那個時代的大學書籍,都純為傳遞知識而撰寫;那是一個知識罕有和難得的年代。時移世易,今天新知識以飛快的速度產生,任何人只須登上互聯網便唾手可得。一個單單擁有知識的人,或者更準確但略帶點貶義的說法是,一個單單擁有信息的人,已不能被定義為有識之士。今天,一個人能否稱得上有識之士,取決於他如何運用他擁有的知識。美麗的心靈(a beautiful mind)並非因為它的信息存儲量甚或其存品驕人,美麗的心靈是一個擁 有美麗理念的心靈。 我所指的理念(idea),並非貿然闖進意識的念頭,後者就如四歲小孩向玩伴叫嚷:「嗨老友,我有一個主意(idea)!」我所指的理念,是對事物進行有意識的審察所得出的概念。讓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我的意思——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的著作《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從十一世紀以來,大學就已一直存在,但直到1852年這本書出版前,從未有人有意識地審察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應教些什麼?應如何處理知識?大學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宗教或世俗機構應保持什麼關係?由此可見,理念是關於事物的抽象化和概括化,是使得整體一目瞭然和局部聚焦清晰的知性框架。 讓我訴諸歷史來進一步解釋。在歷史舞台上,演員來來去去。他們的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泰半不一,但都很快煙消雲散,唯獨這些行動所展現的理念則例外。是這些理念的影響力,持續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美國的開國元勳早已離世,但他們在《獨立宣言》、《憲法》、《聯邦黨人文集》及《人權法案》所宣示的理念,繼續指導著美國社稷,繼續為這個國家定航。在政治理念的另一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是另一顯例。在他默默無聞地逝世後的長久歲月裡,他的理念繼續支撑著全球各地的烏托邦夢想和激烈的社會與政治鬥爭。歷史學家柯林烏(R.G. Collingwood)甚至說:「……歷史學家對事件本身並不重視,他只關心由那些事件形之於外的思想。基本上他只對思想感到興趣。」這段話來自他最後的著作《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 我之所以談理念,是因為我看到在當今社會,無論個人或群眾的交流,均怠無理念可言。政客以三言兩語的侃侃而談來突出自己。140個字符以下的微博,鼓勵人互通無聊瑣事;這對知道朋友今晚在那裡用餐很管用,但對啟發和交流理念並無裨益。如果說現代資訊科技令社會弱智化,那是因為它導致信息泛濫,對豐富社會裡的理念無半點相干。像潮水般湧來的生活瑣事會顛覆我們的知性生活,把我們引誘到並封鎖於眼前(the present)和現狀(what is),令我們再沒有餘力和空暇去思考那可能的(what might be)、或許那可行的(what can be)、或許那理想的(what should be)。當今社會面臨的險境是: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單薄的實用主義者,並快將淪為心靈乾涸的現實主義者。 我或會因此而被斥為理想化,這倒說對了。歷史說明,理念確是理想存身之所。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裡,包含著所有人均能平等生活的理想。在現狀(what is)和理想(what should be)的差距間蘊存著一股能量,倘善加利用便可轉化為動能,成為驅動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理念是行動的能源。沒有理念的人,既沒有理想可尋,也沒有追求理想的動力。 … Continue reading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mmencement speech, May 24 2012 The Idea of Public Health By Gerald Chan Commencement is a rite of passage whereby the new graduates are inducted into the company of the learned. In your honoring me … Continue reading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2012年5月24日 (中译) 公共卫生的理念 陈乐宗 [繁體版本] 毕业是一个成年礼,新毕业生从此跻身有识之列。诚蒙你们邀请出席,我自当提供片言睿语,冀能为今天的冠礼增辉。我身为本校的校友,毕业後又曾涉猎不同范畴,我想你们定期待我能援引各方人生经验,为你们提纲挈领。我想我会围绕三大主题——理念(idea)丶公共 (public)丶健康 (health)——陈述我的想法,同时也「一语双关」以之凑成我今天的讲题。 首先,让我谈谈理念 (idea)。昔日由於新知识的发现极其缓慢,而传递知识的渠道又非常有限,因此那些学懂并拥有知识的人,便是有识之士。一位中国士绅曾带我参观他先父的藏书阁,其父在二十世纪上旬在华任职大学教授。我浏览那些藏书时不禁留意到,那个时代的大学书籍,都纯为传递知识而撰写;那是一个知识罕有和难得的年代。时移世易,今天新知识以飞快的速度产生,任何人只须登上互联网便唾手可得。一个单单拥有知识的人,或者更准确但略带点贬义的说法是,一个单单拥有信息的人,已不能被定义为有识之士。今天,一个人能否称得上有识之士,取决於他如何运用他拥有的知识。美丽的心灵(a beautiful mind)并非因为它的信息存储量甚或其存品骄人,美丽的心灵是一个拥 有美丽理念的心灵。 我所指的理念(idea),并非贸然闯进意识的念头,後者就如四岁小孩向玩伴叫嚷:「嗨老友,我有一个主意(idea)!」我所指的理念,是对事物进行有意识的审察所得出的概念。让我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我的意思——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着作《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从十一世纪以来,大学就已一直存在,但直到1852年这本书出版前,从未有人有意识地审察大学的目标是什麽?应教些什麽?应如何处理知识?大学与学生丶教授和其他宗教或世俗机构应保持什麽关系?由此可见,理念是关於事物的抽象化和概括化,是使得整体一目了然和局部聚焦清晰的知性框架。 让我诉诸历史来进一步解释。在历史舞台上,演员来来去去。他们的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泰半不一,但都很快烟消云散,唯独这些行动所展现的理念则例外。是这些理念的影响力,持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美国的开国元勋早已离世,但他们在《独立宣言》丶《宪法》丶《联邦党人文集》及《人权法案》所宣示的理念,继续指导着美国社稷,继续为这个国家定航。在政治理念的另一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另一显例。在他默默无闻地逝世後的长久岁月里,他的理念继续支撑着全球各地的乌托邦梦想和激烈的社会与政治斗争。历史学家柯林乌(R.G. Collingwood)甚至说:「……历史学家对事件本身并不重视,他只关心由那些事件形之於外的思想。基本上他只对思想感到兴趣。」这段话来自他最後的着作《历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 我之所以谈理念,是因为我看到在当今社会,无论个人或群众的交流,均怠无理念可言。政客以三言两语的侃侃而谈来突出自己。140个字符以下的微博,鼓励人互通无聊琐事;这对知道朋友今晚在那里用餐很管用,但对启发和交流理念并无裨益。如果说现代资讯科技令社会弱智化,那是因为它导致信息泛滥,对丰富社会里的理念无半点相干。像潮水般涌来的生活琐事会颠覆我们的知性生活,把我们引诱到并封锁於眼前(the present)和现状(what is),令我们再没有馀力和空暇去思考那可能的(what might be)丶或许那可行的(what can be)丶或许那理想的(what should be)。当今社会面临的险境是: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单薄的实用主义者,并快将沦为心灵乾涸的现实主义者。 我或会因此而被斥为理想化,这倒说对了。历史说明,理念确是理想存身之所。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里,包含着所有人均能平等生活的理想。在现状(what is)和理想(what should be)的差距间蕴存着一股能量,倘善加利用便可转化为动能,成为驱动行为的力量。换句话说,理念是行动的能源。没有理念的人,既没有理想可寻,也没有追求理想的动力。 … Continue reading